加入会员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种植业 > 病虫害防治

中晚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要点

时间:2023-08-04 11:58:20  来源:全国农技中心  作者:

受台风等极端天气影响,黄淮、江淮、江南等部分稻区出现强对流和强风雨天气,极有利于水稻“两迁”(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害虫迁飞扩散,当前正值中稻拔节孕穗期,中晚稻“两迁”害虫暴发成灾风险极高。为科学指导中晚稻“两迁”害虫防治,强化水稻穗期病虫防控,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全国农技中心制定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要点如下。

开展区域联合监测

依托现代化监测手段,按照“省际协同、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的原则,高效开展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准确掌握“两迁”害虫种群消长和迁飞动态。同时,利用重大病虫监控管理平台,按时报送信息情报,及时共享互通交流,完善各稻区间联合监测共享机制。

实施分区协同治理

在大力推广保护和利用自然天敌、理化诱控、使用生物农药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的基础上,对稻飞虱实施“压前控后”的防治策略,稻纵卷叶螟要抓住卵孵高峰期施药防治。突出重点迁飞通道、重点危害区域、重要发生时段,分区协同、联防联控,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着力提高水稻“两迁”害虫防治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

(一)华南双季稻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水稻种植区,是水稻“两迁”害虫境外迁入我国的始发区。当前晚稻处于移栽至返青期,重点加强水稻生长中后期虫情监测预警,加大田间普查工作力度,做好双季晚稻“两迁”害虫防控,切实减少产量损失。

(二)江南及长江中游单双季稻混栽区。包括福建、江西和湖南的中北部,湖北、浙江及安徽的南部,是水稻“两迁”害虫主要危害区。重点加强中稻穗期和晚稻分蘖期的稻飞虱、分蘖末期至抽穗期的稻纵卷叶螟防控,尽量减少虫源迁出与当地辗转危害,减轻对长江中下游和江淮稻区水稻的威胁。

(三)长江中下游、江淮及黄淮单季稻区。包括江苏、上海、安徽和浙江中北部、湖北中北部,是水稻“两迁”害虫常年重发区和秋季华南、江南双季晚稻回迁虫源的主要虫源地。重点加强孕穗期等时期虫情监测防控,严防稻飞虱突发危害,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减少回迁虫源基数,减轻江南和华南双季晚稻的防治压力。

(四)西南稻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今年西南地区水稻“两迁”害虫迁入期提前、迁入虫量高、发生范围广、虫量上升快,发生程度为近10年最重。重点加强大田普查,做好分类指导,针对稻飞虱突发暴发,及时开展应急防治,稻纵卷叶螟应严格达标防治,重点保护功能叶(上三叶),降低危害损失。

推进科学高效防控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可随降雨短时内大量迁入,导致田间虫量突增。稻飞虱在稻株下部刺吸植株,为害隐蔽,易造成防治不及时引起“冒穿”倒伏减产。对稻飞虱虫量达到防治指标(1000头/百丛)的稻田,应喷施杀虫剂,降低田间种群密度,药剂可选用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球孢白僵菌、醚菊酯、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三氟苯嘧啶等品种。密切关注稻纵卷叶螟蛾量和田间幼虫量,中稻孕穗至抽穗期,当卷叶或束叶尖达到60个/百丛的防治指标时,应施药控制为害,药剂可选用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制剂或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四氯虫酰胺等化学药剂;当晚稻处于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充分发挥植株补偿能力和自然天敌控害作用。同时,注重交替、轮换用药,有效延缓和治理抗药性。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声明:本站刊载的资讯由网友提供分享及转载,资讯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对于58学农的原创作品,受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版权属于58学农网站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热门培训
  • 【线上】农药经营许可与经营人员业务培训班(随报随学)
  • 【线上】屠宰企业肉品品质和兽医卫生检验线上培训班
  • 【线下】第七届国际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技术研讨会
  • 全国农技中心定于2023年2月下旬举办农作物种子(苗)进出口培训班
  • 全国农技中心关于印发《2023年百万农民科学安全用药培训实施方案
  • 【线下】2023年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培训班
  • 【线下】关于召开2023真菌毒素检测与防控技术研讨会的通知
  • 关于举办会计准则与税务管理培训班的通知
  • 【线下】关于举办2023年农业农村系统财务管理培训班的通知
  • 【线下】森林资源管理系列专题培训班
  • 热门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