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京、天津、河北等地遭遇极端强降雨天气,多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农村地区作为防汛的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农作物、养殖畜禽等受损严重。目前,此次强降雨过程和洪涝灾害告一段落,灾后重建和农业生产恢复工作迫在眉睫。
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地处涿州西北部,东西跨度13.5公里,受灾典型多样,受灾程度不一,为将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并做好区域示范带动,中国农业大学组织涿州教学实验场、农学院、植保学院、园艺学院等专家成立联合专家组,综合研判,提出京津冀区域灾后农业生产恢复技术建议方案。具体如下:
京津冀主要作物为夏播玉米、春播玉米及果树。未积水区域或积水较少区域,具备生产恢复条件的,首要任务是尽快排除田间积水;过水地块要开好田间“三沟”(厢沟、腰沟、围沟),做到深沟高厢,“三沟”相联配套,沟渠相通,保证沟内无积泥积水,利于排除“三水”,即明水(地面水)能排,暗渍(潜层水、 地下水)自落。清除淤泥,恢复土壤透气性;通风散墒,降低田间湿度,搞好晒田促根。板结地块要翻耕松土,保障根系呼吸。进行扶苗、洗苗、追肥、松土、除草,促弱苗复壮。
1. 及时扶正受灾倒伏玉米。
2. 及时喷洗叶面泥沙,保障叶片光合作用。
3. 及时追肥,保障生长营养需要。水淋溶后地块营养流失严重,结合中耕追施碳酸氢铵或尿素,促进生长发育。结合叶面喷肥,提高抗逆能力。
4. 重视预防病虫害。大暴雨之后的高温高湿容易造成迁飞性和流行性病虫害暴发,特别是螟虫、粘虫和玉米大小斑病等。一是加强病虫测报,通过电视网络等及时发布病虫发生情况;二是准备好植保机械和药品,做好应急准备;三是加强防治技术的指导,确保将病虫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四是可通过喷施杀菌剂、杀虫剂,预防病虫害发生。
5. 及时抢救叶片发黄玉米。洪灾后易发生叶片发黄现象,首先鉴别植株根、茎是否受损,未受损地块可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可适当添加尿素。
首先要排水清淤。洪灾过后,果园地下水位仍较高,地表淤泥较多,每隔3-5行开挖排水沟,深度60 cm,引流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如果行内有地布覆盖,应临时撤除地布,待土壤含水量恢复正常之后重新覆盖。灾后果园残枝落叶落果常携带病原,应及时清除以防病害传播。
其后,重点进行补肥,恢复树势。果树淹水导致根系窒息受损,微生物群落破坏,淹水时间越长,根系受损越重,桃对淹水最敏感,苹果和梨次之。措施一是叶面喷肥,灾后果树根系吸收能力减弱,恢复初期叶面喷肥效果好,建议使用0.3%尿素+0.2%磷酸二氢钾,间隔1周,连喷3次。措施二是土壤施用或水肥一体化施用腐殖酸钾,每亩2.5kg。措施三是秋施基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
最后,加强病虫监测预防,避免危害加重。一是及时清除果园内病虫果、病虫枝等,降低虫源基数;二是适度修剪,疏除弱枝、过密枝、徒长枝和竞争枝等,改善树体的透光度,提高叶片光合效率,增强其抗病虫能力;三是天气转晴后,结合喷施氨基酸等叶面肥及时叶面喷药,预防疫病、病毒病、炭疽病、褐斑病、蓟马、蚜虫等病虫害,建议施用保护性杀菌剂,如波尔多液等;四是结合土壤浅翻或施用生物菌肥,掺施部分土壤用杀菌剂,防止土传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受灾严重导致绝产、绝收的地块,要及时做好清淤和田块平整工作,抢抓改种补种。目前虽然季节很紧,但仍有季节可抢,要及时做好农作物补种工作。种植产量高、播种采收周期短、效益好的粮食、蔬菜等作为灾后复播的过渡作物。重点指导农民抓住蔬菜换季有利时机,组织好早秋蔬菜的种植。依据京津冀农田耕作类型,建议可以从事以下种类或类型的作物种植安排。
对于“冬小麦-夏玉米”产区,在夏玉米涝灾后,可待水灾过后选择直播荞麦、快菜(夏白菜)、油菜、油麦菜、矮生菜豆等,此类作物自播种至采收的时间通常在60天左右,且田间生产管理措施简单,可在不影响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加收一季作物。管理措施:待田间雨水退后,施入牛粪、羊粪等有机肥2-3吨/亩及NPK复合肥50-60 kg/亩,尽快将土地翻耕、耙平、做畦后,即可将种子直播。
对于以蔬菜、中草药、甘薯、谷子等露地经济作物为主要生产作物的种植区,当水灾退后原有经济作物无法继续恢复生产的情况下,在尽快完成土地施肥、翻耕后,可选择直播大白菜、萝卜、胡萝卜、菠菜等,也可选择定植芹菜、黄瓜、莴笋、茄子、大葱等。
要及时关注积水情况,全力排水散墒,保障冬小麦顺利播种。密切关注天气和汛情,准确摸排田间积水情况。对于积水地块,要尽快通过挖沟、通渠、抽水等措施,广泛动员,全力排除积水,加快透气晾墒,并实施及早追肥整地,为冬小麦播种提供条件。
近些天来,涿州市防汛形势严峻,处于涿州市西郊东城坊镇的中国农业大学涿州实验场被洪水围堵,一度成为一座雨中“孤岛”。据附近村民介绍,“前两天涿涞路积水最深时有两米多,里面几个村的人根本出不来。”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2300名在场科研师生、人才家园业主、实验场教职工及家属,处境艰难。
为了保住实验场,涿州实验场全体师生、业主、教职工以及家属纷纷行动起来。三分场职工在涿涞路西侧迅速堆起了两米高的沙袋,国家重大科学装置——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大设施项目则在涿涞路东侧迅速堆起了沙袋防线,以保证洪水不漫过涿涞路进入设施内。过三分场场部,洪水得以流向附近一处约600亩、深25米的废旧工坑内,分流了大部分向核心场区奔涌的洪水。
为了保护实验田,学生们将倒下的庄稼一株一株扶起来,一块田挨着一块田耐心解决问题。实验场东鸡场负责人曹克军为了保住学生们的实验项目,从7月31日晚上就一直在鸡舍值守,每晚要去发电机房至少看4趟。
由于暴雨侵袭,很多村民的房屋受损严重,涿州实验场师生不仅自救,还救助村民。实验场场部办公区没有积水,保证配电的电力组三班倒维护着场区内电力供应,供水没有中断。在洪水的包围下,周边6个村的村民被安置到了这只“诺亚方舟”中。
“开5号院让大家住进来”,但仅两小时场地就住满了,“再开求是楼、稼穑楼东西报告厅”,不到半天时间场地又再次满员。随着不断有受灾群众转移至实验场安置点,最高峰时段,安置点内受灾群众达2000余人,实验场安置点成了目前涿州西部最大的安置点。在全力保障了百余项国家重大项目未遭受严重损害,保障场内职工、在场师生、人才家园业主共2300余人人身安全和正常生活秩序的同时,实验场为周围受灾群众开放了9处场所,提供住宿床位500余个。
在这次灾情中,除了涿州实验场的师生,不少爱心人士也为实验场送来了物资。“7月31日,爱心人士、企业送20斤包装大米20袋、面粉20袋;8月2日,丁庄书记路刚带领村民捐赠羊6只,鸡蛋400斤;8月3日大团柳村民捐赠蔬菜200斤;8月4日宁村村民捐赠蔬菜150斤,企业捐馒头1500个……”这几天,实验场食堂负责人沈建华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每一笔接收到的爱心捐赠。
这次灾情,中国农业大学涿州教学实验场不仅保住了实验场,也救助了不少村民,很多00后学生志愿者发挥了重要作用! |